最近很火的一本書---向上生長,這書的作者是九邊,他從多個角度闡述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各式各樣的困惑、難題,進行深層次分析,結合實際對當前社會的年輕人的狀況給予指導意見,通俗易懂,是很有啟發意義的一本書。
書中第一章就說到所有系統都有一種自毀趨勢,往熄滅或圓寂兩個方向發展。這個趨勢叫“熵增”,為了維持系統,需要持續的輸入能量,這種持續的能量輸入我們就叫“負熵流”,人必須不斷學習,輸入信息、知識,才能避免逐漸走下坡路,避免受到熵增的影響走向自毀。學會讓知識串聯起來,形成一個個“觸點”(能激活你對其他知識鏈接的關鍵信息),讓這些觸點一點點的完善你的認知體系。堅持做好一件小事一兩百天,大腦會給習慣性的動作修“高速公路”。這種重復性行為,會讓這個習慣深刻地記錄在你的行為模式中,終身受益。
馬上開始行動,比猶豫不決更容易達成目標,及時給你的每一點努力積極的反饋。多數人沉迷于找捷徑,殊不知量的積累不夠是不可能形成質變的。這讓我想起另一句話:多數人的努力程度,還不足以談天賦。大家都是普通人,不要幻想所謂的捷徑,看985的錄取率就知道了,而且985里面一大半也是靠勤奮刷題上去的。認識到這個基本常識之后,我們就可以做一件容易也不易的事情,那就是努力和堅持不懈。大腦和身體一樣,長期的訓練會更加強壯。作者也長跑,長跑的人都清楚,哪怕你生來體弱,只要堅持運動,未來跑個十公里二十公里都不難,甚至可以對抗時間。大腦也是這樣,如果認知被自我做了限制,認為不可突破,或者停留在看劇、刷視頻的舒適圈里,那也會逐步退化。等到中年吃完了知識的老本,而薪酬又隨著年齡增長起來,那就會成為性價比不高的雇員,這還不算機器和人工智能對就業的沖擊。所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持續學習,很多人看不到效果,那是因為量不足。
承認自己是個普通人,在有價值的事情上定個小目標長期堅持,在舒適區不遠的地方努力,再不斷的擴大舒適區,練習,積累,等待數量和時間帶來的福利,普通人只要用心,也能成就一番事業。多笑笑少抱怨,樂觀向上生長。
